时间:2017-07-28 10:47
主讲嘉宾:杨 嵋博士
主 持 人:程迈越先生
[实录内容]
李津逵:欢迎大家来到银湖,这就是一个走向全球化的湾区必然的现象。此刻,或者是再过12小时,在美国的旧金山湾区可能会有500到1千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聚在一起讨论科技的走向、讨论人类的命运,这就是一个创新土壤必然有的现象。
银湖沙龙是betway登陆 院内院外一些有学术兴趣的人共同发起的一个公益性的学术平台,到现在已经持续了15年。在这15年中讨论我们的社会、教育、未来,讲者不付费,听者不收费的平台。
今天我们的平台,特别荣幸的邀请到了杨嵋博士,首先把掌声献给杨博士。今天我们在场的有来自和平市和平县的李海洋老师,朱校长,这些优秀的老师们,让我们欢迎他们。有志明和大浪的年轻家长们,他们也都是学国学、教育孩子,欢迎来自大浪的朋友。还有四位发起人都特别关心今天的话题。
今天特别有意思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恢复高考以来有全国的2个状元,一个是84年的全国英语状元戴老师,曾经的陕西省文科高考状元程老师。今天非常高兴的是请程老师做今天的主持人,因为我们跟杨博士的善缘是程老师给我们结上的,现在有请程迈越先生主持今天的沙龙。
程迈越:非常的激动,津逵做的开场,欢迎银湖沙龙的朋友,有远道而来的,也有我深圳核心的朋友圈的朋友,这个朋友圈恰好和银湖沙龙的发起人是一个交集。
我先分享一个我家乡无锡的故事:无锡梅园是个著名的园林景点,是荣家建造的私家花园,据说在荣家拥有梅园的年代,从来都是免费让市民去参观的。1927年春天荣德生先生创办了9年的公益工商学校因为学潮停办了。当年秋天,他和钱基厚先生,就是钱钟书的伯父,商议在梅园办一个读书处,就是豁然洞读书处。公益工商学校的办学有得有失:得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的实业人才,失是人格品行和人文修养方面有所滑落。所以荣先生希望新办的这个学校要在西学教育的基础上融进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于是请钱基厚先生来主持,钱先生就说了11个字:“以家塾组织,而参书院精神”。
书院这种古老传统的教育方式在那个时候已经废止了,荣先生将它重拾起来,融进豁然洞读书处的教学。这是他的一次办学实验。学生除了要学习西学的科目,还要阅读大量的中国经典古籍的原著,他们对学生心性、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的根本,这是中国传统书院的精神。
豁然洞读书处又不同于传统的书院,除了讲究读书养气,还培养学生务实的精神,学问不止于空谈,国文的教育也落在实处。荣德生说,“欲求生活,必先具生活之知能,故常识不可不充足,文字不可不通顺,以达意志,以记事物,则国学实为民生之实筏。。。。”
豁然洞读书处弥补了他过去做的公益工商学校的缺失,这个教育改革实践是发生在1927年。
这个故事是我从一个微信的文章里读到的,作者是清华的一个校友。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变成了专门的工科院校,人文教育彻底被驱逐出去了,这好象又回到了之前的公益工商学校的老路。后来人们经常问,建国后的教育怎么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荣德生先生在1927年就已经给了回答。
这个故事是把我对于如今读经教育的理解,给出一个引子。我也是刚刚认识杨博士,我的孩子20日刚刚从泰顺文礼书院读经的夏令营结业。我们自己生活的这个年代,主要教育受自20世纪,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教育的产物。 我们国家过去30年改革开放的成绩,实用主义也是方便法门。
我们中国非常成功的经济建设形成了物质化的生活,也展示了这种教育的成果。50年代美国的著名经济学家约翰 加尔布雷思写过一本书,“丰裕社会”,在这个书中描述的美国战后高速经济发展的时候形成的物质丰裕的生活状态,今天在中国的大部分城镇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展现了。这里有很多我们值得自豪的成绩。同时似乎我们从各个方面又感受到这种生活的不足,幸福感的缺失。
我们对于回归传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我的理解,读经运动,或指在杨嵋博士参与的文礼书院的实践中的读经理念,关注的是怎么样在下一代的教育中,能够用最佳的方法,跟人类文明的基础智慧联接,把最精华的经典作为他们扎根的营养,能够让这些孩子们把根扎得更深,使得他们未来的成长能够根深叶茂,更加繁华。这个缘起是王财贵先生的洞见。
对读经有不同的解读,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不同的观点,但是作为幼儿教育方法的读经实践之益处,深深的打动了我,这也是为什么我急切的希望能够把杨博士在最快的时间内介绍到银湖沙龙来,介绍给我最亲密的朋友。我的孩子已经过了13岁,不再是最好的读经年龄。当然我相信他还是会从读经的实践中得到相当的益处。但是还有一些更年轻的朋友,他们的孩子还在非常好的年龄,通过今天杨嵋博士的讲座,可以知道有这么一种可能性,为他们的孩子未来的成长打下最深厚的根基。
我们现在都在讲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其实今天我们已经感受到人工智能时代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人工智能)对我们的下一代的影响会更深远。他们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他们将来的职业,他们将来谋生的方式,他们将来生活的方式,是我们今天无法预知的,我们能给他什么?我相信我们能够给他一种深厚的积淀,让他有很强的价值观,用这种价值观引导,让他们在自己原来的天资水平上有最好的发挥,成为未来社会的具有领导力的精英。这个可能是我对幼儿读经的理解和期望。
这次讲座,不但杨博士本人来了,而且她也有一些很亲近的同事,因为银湖沙龙的重要影响,昨天就汇聚到了深圳。我想隆重介绍一下肖建雄先生,他是广东客家人,华南理工大学的高材生,毕业之后投入商业实践,非常成功的商业房地产的策划和开发的专才,很有成就。他在读经事业方面也非常有激情,现在已经把家搬到了泰顺。
肖建雄:大家可以叫我光头肖,大家看得很清楚。我是广东河源人,客家人,73年生,以前天天穿西装,最近自从去了族里之后才开始穿上比较舒坦的服装。我在深圳呆了6年,02年去了广州,我自己作为核心成员之一开发了一个商业项目,这个商业项目在商业地产的1600个批发市场中,我们那个市场投资20亿,通过我们的团队调研两年之后增加一倍的投资,过了12年,广州国际轻纺城的租金已经超过100亿,这栋楼的价值是超过250亿。当时很年轻,熬了半年之后这个商业项目就很成功了,我又是这个项目主要的形象代表,连接所有的客户。我进去调研了超过1万个客户,招进去3千个客户。每天起码超过10个以上的亿万富豪,虽然表面上很谦虚,但是内在已经飘飘然了。
吃喝玩乐的日子过了四五年,最后发现早上起来,主要是陪我们的股东喝,因为要保住位置,要赚更多的钱。后来早上起来刷牙都会呕吐,都会吐血。我儿子是02年的,发现教育出现很大的问题,太太也非常不幸福,我太太跟我是同一个专业,也是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毕业的,也就是塑料及橡胶加工机械。最后发现也是因为接受了教授的读经教育之后,觉得不能再过那种生活了,这样下去就费掉了,不能再过这种日子。
当时就辞职出来,当时来深圳梧桐山,把广州家里的东西都搬空了,当时过来还是很有热情,但是理论学习很浅,光凭一股热情。第二个没有形成团队,后来遇到挫折,我太太40天失眠的时候,把小孩送到夏令营只是一个导火索,她又是基督徒,种种因素就失眠,抑郁症,出来就很多障碍。大人哭,小孩也哭,丈母娘也不理解,说你怎么会有前途?
又不得不撤回广州,一转身已经过了七年。七年前让儿子读经的时候还很听话,很乖,现在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昨天从温州跟我飞过来。我说今天有一个沙龙要不要参加?爸爸,我没有兴趣,还是回广州比较自由。电子游戏更有吸引力。
我讲这个背景,就是说我是怎么到这个里面来的。
后来经过这么多年,七年前还是满头黑头发,现在是光头了,可见我这七年经历了什么。
最近为什么又接触了读经,去年帮粤海集团操作一个深圳珠海项目,准备投资200亿,在广州是50亿,这个项目也是我操盘。深圳项目在前期,广州项目是实操,觉得容一把后半辈子就有希望了,到时候再来教育小孩吧。
后来发现不是那样的,三个姐姐在我那里坐在沙发上:弟弟,你过来,你儿子再不教育,回到家里愧对列祖列宗。客家人特别重视教育,就一个儿子。她们对我小孩教育特别不满意,包括今天,为什么从去年9月份到现在一直是在跑这个,昨天跟程先生也谈了很多。不是为了小孩,先要教育自己,让自己有成长,才有智慧可以教育小孩。所以准备办国际学校,从北京,深圳、广州,美国加州调研了一大圈。最后发现培养出来全部变成了香蕉人或者是半个香蕉人,所以四月份开始重新带领团队去文礼书院学习,今天的主讲嘉宾是杨校长。
这三个多月以来的感受很强烈,尤其是在我自己的成长中收获很大。我非常的钦佩杨校长,非常的用心,做了大量的工作。杨校长是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北京大学古典印度学的硕士,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古典印度学的博士,可以说德国的教育,昨天听程先生讲比美国教育更好,我以前总以为美国是最好的。她是02年接触读进教育,06年创办欧洲首家儿童读经班,并且开始系统思考实践海外华文教育的解决之道。09年创办欧洲首家读经学堂,12年创办德国汉堡中华经典文化学会,致力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海外的华文教育的提升。09年到15年,先后四次跟随王才贵教授展开国际巡讲,欧洲,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加拿大,日本等等,成为海外读经推广第一人。杨博士是16年2月份从德国带着两个儿女回到了温州泰顺的文礼书院,作为负责人,同时担任文礼国际学院的校长。接下来更多的精采内容让我们热烈的掌声欢迎杨博士开讲。
杨嵋:尊敬的银湖沙龙的发起人,尊敬的程博士,也谢谢肖先生,还有尊敬的各位友人,大家上午好。
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一个讲座,先是一个主持人把话筒传给第二个主持人,第二个传给第三个主持人,实际上没有必要这么隆重。这次来的还有央视经济频道的老编导陈乙方老先生,谢谢您从北京远道而来。
今天也非常感谢程先生给我一个机会,也感谢沙龙给我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教育的思考。
我这两天在沙龙的微信群里面潜水,几天前就说要来砸场子的。我是说大家可以把心情放轻松一点,因为我不是教育部,也不是规定大家一定要怎么做,我们只是来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而且我觉得读经的目的,就是能够让人变得更理性,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更理性化的社会,能够彼此的尊重,所以我只是分享我的心得,也希望能够引发一些大家的思考,或许您会赞同,或许不赞同,没有关系,我们当然是可以讨论的。
但是我在这里讲的一些观点并没有强迫任何人这样做的意思。
开始先讲一下马云教育基金,为什么会想到这个话题?这和我前不久刚刚去贵州的一次讲课有关。大家都知道贵州有非常多的留守儿童,所以我当时在贵州讲课的时候也分享了经典的教育、留守儿童和乡村之间的关系。我也特别注意到马云先生在前不久,大概是十天前,7月13日在杭州召开了乡村校长的一个颁奖,而且做了讲课。因为去年9月份我曾经在杭州和阿里云的总裁胡晓云先生有一个交流,他当时就谈到有一个重大的项目就是关于乡村教师和乡村校长,我个人对他的情怀很赞叹,所以对他们的计划一直有关注。因此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这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经典教育也是密切相关的。
也欢迎大家关注这个项目,因为我们要让越多的社会上的成功人士、企业家,他们能够关注到中国的9千万的乡村儿童,其中可能有几千万的留守儿童,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教育问题,如果大家都能协助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
马云先生每年会选出教师和20个乡村校长,他是希望能够通过给这些校长特别的培训,给他们开阔眼界,以带动更多的乡村教师,同时带动一帮的乡村学校,一帮的人民。来提升整个中国乡村的教育水准。
这是去年马云在开展这次计划的时候和阿里云的总裁一起到贵州的乡村,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其中他说到,他要把中国乡村的校长送到英国、澳大利亚去交流培训。如果老师没有坐过飞机,没有看过大海,怎么教孩子描绘大海的美好?他的话听起来很有爱心,大家可能这个想法稍微有一点幼稚。
这个是7月13日马云在他的乡村校长计划上的一个讲话。(视频播放)他其中谈到了一些教育的点,请大家先听一下。后来他从幼儿教育一直讲到了高等教育。(视频播放)我在国外的时候一直觉得马云是一个生意人,一回来发现他整天都关心的是教育,而且他现在开始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像教育部长一样,非常有意思。
他的很多点也都是触碰到一些思考的关键了,可能大家也有一些想法。
马云在他去年7月份的一个讲话中说到了,他要让这些乡村的获奖的教师到三亚去领奖,这些教师如果是看到李连杰什么就会很激动,第一次去星级酒店,去卫生间,他说我要趁着自己有一点时间要送乡村教师去澳大利亚交流,开开眼界。这就涉及到如何解决教育中的城乡差距的问题。
其实有一个前提,就是城市的教育是优于乡村的教育,一般认为只要让乡村尽量贴近城市的条件,或者让乡村教育看到能和城市教育同样的前景就可以解决问题。所以马云先生是希望让乡村的校长、老师出来见见世面,包括前天让老师去杭州见见名人。
但是如果教育的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乡村的教育和城市间的差距主要在哪里?如果没有把这个问题解决,那么这样一种方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因为培育那些校长和老师,他们头脑中的观念没有改变,也是很难拯救那些6千万留守儿童或者是9千万的乡村儿童的。
我们现在考虑到城乡教育差距的核心问题,是城乡物质的差距吗?如果消除了城乡的物质差距就解决了乡村教育问题吗?我们现在面临的还有一个问题,假如说城市的教育也是有问题的,那么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没有得到解决。想想我们深圳这样一个城市,跟深圳相邻的香港,他的教育问题是不是让很多人,我知道马云先生的演讲,他觉得香港的教育是很好的。可能很多人也这样认为,所以我们觉得如果把我们的孩子带到一线的大城市,甚至是在一线大城市的父母认为把我们的孩子带到世界上教育最先进的国家,我们就给予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大家是不是有这样一个想法?
如果我们最后真的是把乡村教育引导和城市一样,可是我们城市的教育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那么还是没有解决乡村教育的问题。
最后如何解决中国城市的教育问题?
中国的教育界,中国的父母都在积极的向西方寻求教育的解决之道,我昨天又在网上查了一下数据,中国的留学生,特别是小留学生的数量是逐年增加,很多是小学或者是中学阶段就出国留学了。也就是越来越多的父母在他的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他们都认为我们把孩子带到西方就解决了教育问题。
在西方也同样,我在德国生活,我们在德国的华人当中,他们还是会觉得英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可能更好,或者至少他们认为英语是很重要的。所以像我的中文学校的学生,他们也有在中学阶段就进入英国学习的。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我们认为的,最好的美国的教育,就是我所知道一般人都认为美国教育更好,包括我去年见的阿里云的总裁也是把他的孩子送到美国。在中国的中产阶级当中这可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我给大家看一个视频,这个视频是30多年前的。(视频播放中)
这是1983年的4月26日,美国教育部当时签署了一个文件,这个文件的名字叫做“危机中的国家”,当时所谓的蓝皮书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当时都没有想到会在全世界引起了这么大的影响,因为全世界人民都认为教育最好的国家,但是他们的教育会说我们的国家因为教育而处在了危机当中。而且说中小学首当其冲,形势的严峻已经殃及高等院校。这个报告说明美国的公众教育极度衰败。
这份报告引发了美国上下的震动,之后全美的教育改革层出不穷。但是在1998年这个报告发表15周年的纪念日说,美国教育部再次签署了另外一个文件《危机不止的国家》,1983年以来所有的努力几乎是车水杯薪。美国的教育不进反退。我们也可以在网上找到很多对于30年后,对于美国教育的评价,大家可以看到危机仍然没有停止。
我刚才的这段话是来自于这样一本书《约翰.杜威和美国教育的衰落》,这本书的作者去年也曾经来访中国在几个大学做了演讲。在他的书中也特别谈到了这次报告的内容,也谈到了现在美国教育的现状。因为他说这20、30年来情况没有好转,美国的标准分数线不断的下滑。一般的高中生通过补课才能进入大学的十有八九。在美国大学学生中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补课。而美国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学习水准在各方面,包括行为上都输于国际学生,所有美国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在各种历史测评中,其无知和文盲的程度令人咂舌。
所以说除非这个深度缺陷得到证实,否则终将走向失败。所谓的深度缺陷就是约翰.杜威的教育哲学,他说这个教育哲学不正常。
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人关注这一位重要的教育学家,他在美国的教育界,他的思想统治着美国的教育界,他的思想也统治着全世界的体制教育。
杜威也不是自己就把他的思想在一百多年前呈现出来了,他的思想也有其发展的脉络,今天也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认为是自2002年以来开始关注教育,也反思自己的教育历程,也在国外带领一些孩子们学习经典,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对教育做了一番的研究。虽然这不是我所谓的专业,但是我想大家都是对教育相当关注的。
杜威的这样一种思想来源,往前推大致可以推到近代教育之父夸美纽斯,他有几个要点:第一个是适应原则,学习要配合适当的时机。现在听来了一些理所当然的教育理念就是来自于此。认为儿童教育的最理想期是儿童期,强调教材依学习者的需要而安排,主要是说要依照学习者的理解力而安排。要依照人的自然的本性。现在的一般教育也非常喜欢讲这样的原则,也就是根据儿童的天性和年龄特征给予他们能够理解的教材。现在的孩子们学教材是不是这样?幼儿园的小朋友学的就是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包括马云也讲在小学阶段让孩子学习一千个中国的故事,一千个西方的故事,他也说是学习故事,而不是学习经典。可见每个人都要跳出这几百年来的教育哲学是不容易的。每个人其实都被这样的教育的思考所洗脑了。
因为夸美妞斯对西方的精英阶层来说,他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一直以来,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真正的精英阶层的教育,都是我们讲的经典教育或者是古典教育。夸美纽斯已经从他这里开始,对经典教育、古典教育有强烈的排斥,他赋予教育学一个强烈的方向,就是要顺其自然。因为在中国的道家里似乎有这样的思想,所以中国人对这个有格外的接受。但是我希望大家可以在以后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要考虑一下道家的自然,和他们所谈的自然是不是一个自然。
夸也是第一个提出儿童教学的人,根据儿童的特点给予适合儿童的教育。
在他这个时代的儿童,是以欧洲为背景,教师应该有能力根据儿童所需给予相应的教育,要把外界的经验整合到教学中。
以前的西方教育,古典教育也是以经典为主,以经文本位主,夸美纽斯就是以儿童的天性呼吁的人,这样的人我们是非常尊重的。
他的教育还有容易原则,教材编写应该由容易到难,现在的教材都是语文、数学,全部是由易到难。而且利用感官来学习各种事物,再增强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所以确实是可以称为西方近代的教育之父,他也强调教学活动不要崇拜书本的权威,要兼重理解与应用。这些看起来非常平常的观点,在几百年前是争论不休的。
他也开始了集体教学,强调所有的学科齐头并进,现在孩子们在学校里的科目仅仅是这样吗?一天要上五六门不同的科目,孩子脑子里放了不同的抽屉,每一节课拉开不同的抽屉,而且创建了学校的体制,发明了班级上课。所以说夸的教学思想还是影响着全世界的。
下面一位非常重要的是卢梭,他是自然主义教育的先驱,他特别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而且他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迫儿童呆读死记的宗教教义及严酷的纪律和体法。
卢梭反对让儿童在12岁以前读书和学习,特别反对儿童学习古典语文和教义。
下面一位是裴斯特洛奇,他强调集体而非个人的背诵,强调要以孩子喜欢的课程为主,绘画,协作,采集标本,这个是在18世纪,19实际就提出来了倡导的。现在世界各地的教学和中国的学校在积极转变方向上,不过还是在追寻着两三百年前的西方教育哲学家,并没有什么新鲜的。他谈到了对于经典文字的教学深恶痛绝,他说这个是非常严重的,这种恐怖现象是多么可怕。而且5岁以前享受的自然乐趣突然消失了,他们无拘无束的行动遭到专制的统治,像羔羊一样被关在屋子里。
从自然主义到实用主义到进步主义的又一个核心任务,他是赫伯特.斯宾塞,他是把适者生存用到了社会学当中。像达尔文这样的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如果把它用到了人类社会将是多么的可怕。
以后有机会应该把斯宾塞的教育观点整理出来,他最核心的是连续出现的,他认为最重要的学科是科学,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为人父母最欠缺的是一切都是科学科学科学,这是最典型的现代古典教育完全消失之后,或者是衰落的时候,科学在西方取代了宗教的位置,取代了经典的位置。有一个宗教现在是世界上最为信仰的,那就是科学。科学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信仰。
斯宾塞的作品被杜威盛赞,甚至被杜威称为是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
这本书第一个列出名字的就是斯宾塞,而且这本书的名字是说他们从一开头就错了,当然他的话我们也可以讨论,这本书是很值得一读的,推荐给大家。因为他的分析是非常的仔细,而且非常有来源,有根据。
讲到杜威,杜威先生是实用主义教育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主要来自于卢梭和斯宾塞,我们对于杜威可能更熟悉一些,他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现在对杜威的观点觉得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了,很多实用主义的观点现在想来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比如说我们父母经常教育孩子你长大以后一定要有一技之长,这些都是。
杜威为了实践他的教育理念在1896年在芝加哥成立了一所实验学校,所以我们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中国也有很多的实验学校,这个实验学校就是从杜威这里开始的。
他们真的是作为了一个实验班。
杜威本人的地位和影响之大,一般的中国人是不太知道的,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在杜威的影响之下,他是百年前美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跟美国的民族精神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有文章说他对于现在哲学生活的影响,我们不知道还有谁可以与他相提并论。我们可以在网上买到一本杜威在华的教育讲座的一本书,它的很多书都翻译成中文了。大家可以特别买一下他对于教育的演讲这本书,大家可以集中的了解到他的教育理论。也会发现我们现在在学校,甚至是在教育系统所推行的很多的教育改革,我们所追随的非常多的教育方向,杜威早就已经说过了。所以我们到现在都很难走出杜威的圈子。
所以杜威的亲传弟子说杜威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我把他放在仅限于伯拉图的位置上。
刚才呈现的是一些资料,我个人觉得资料是很重要的。因为就我个人学习经典,了解读经教育,我是比较喜欢把前因后果,所有的道理要自己想一遍。因为有一些人,前两天好象有朋友在网上说了一篇文章,读经是邪教或者是洗脑,我希望大家在这个社会上,我相信我们在座的,在这样一个沙龙上的人都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所以我个人对自己的要求是不会听到任何一个理论就头脑一热,我是要原本的了解,并且自己思考之后的。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的也是我思考后的,无论大家是赞同还是反对,只要是自己思考过的就可以。
杜威的实验学校当时的场景,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美国的学校的状态,以前在西方也是非常非常严肃的,在德国汉堡有一个学校博物馆,可以看到一百年前的德国的学校是非常非常严酷的,老师的体罚也是很严厉的,教师的纪律要求很高。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们也是要解放儿童的天性,所以在教室里可以随意的坐,甚至是把教室弄成沙盘。现在有些幼儿园是这种状态,有些学校的教室也有这种状态。
这是杜威的学校。
这是一个40年代美国对于实用主义教育的宣传片,当然的实用主义教育已经是处于统治地位了。(视频播放中)
我们要让孩子学到乐趣,现在的学校变了,变得很也意思。学校里面开了商店,孩子们就可以从经济的概念,就有了市场的概念。现在有些学校还标榜,甚至还玩游戏,让孩子们现在就有经济头脑。
杜威说我们给孩子的教育不是在他的过去,不是现在,而是要为他的将来。而且他已经在说我们这个时代是非常快速发展。我们现在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而且如果是读过杜威的教育演讲是非常感人的。我读到他的演讲,真的觉得他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老人,因为他来中国也是60岁了,真的是非常感人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真的觉得每一个人确实是要把问题思考清楚,因为你的这种热情,可能会影响一群人,一个国家的人,甚至是全世界的人。当然这个和他对教育的真诚还是有关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他确实有这份真诚。
进步主义教育,我认为最重要的点是一样的。杜威本人更倾向于把他的教育哲学称之为工具哲学,因为把知识当成是指导人和环境的工具,因为在这样的倡导下,最后,甚至是社会也倾向于把学校的机构变成一个培养工具的机构,我们每一个人最后都会成为社会大机器的螺丝钉。
因为实用主义教育在这几百年中,从夸美纽斯开始有萌芽,如此响应的是近现代东西方古典教育的全面衰落,教育水准也随之一路下跌。
日本是在中国之前开始进行教育的改革,西方开始有实用主义教育的萌芽发展,甚至是兴旺,日本人在民治维新的时候不仅是发生了工业方面的变化。一个很重要的文化上的变化,就是在日本有一个言文一致运动。以前日本人的教育都是用中国人的文言文教育,他们说话是说英语,但是写的是汉字。当时他们对此的反思是这会阻碍他们的进步,他们为了在整个大变局中,抛弃掉了所谓的汉文和文言文的传统教育一方。日本的发展让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他们也觉得中国当时的清朝的弱也是有文化的原因,其实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中国后来的白话文运动,某种程度上,一方面是胡适从美国带来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也有杜威本人在中国的推波助澜。另一方面是有一大批的留日的还有当时在日本工作的外交官,他们把日本的言文一致的运动带到中国,所以中国后来也有所谓古典教育,就是文言文教育和西方古典教育衰落呈现出相应的状态。
西方的古典教育直接表现在古希腊和拉丁文的教育,一百年来日益萎缩。我所在的德国也非常的明显。我前两年和家长交流,包括很多德国的家长,他们说现在德国的学校里面有古希腊文、拉丁文必修课的学校已经非常少,一个大的城市里面只有一两所古希腊和拉丁文是必修,其他的可能是选修,一般是选修拉丁文,古希腊文是没有的。如果有这样的课程,难度和30年前相比大概只有一半。在1854年曾经有一位学者在德国大学教育中谈到当时德国哥廷根大学,入学条件是学生必须能将德文毫无语法错误的译成古希腊文,必须能琉璃无误的说、写拉丁文,必须能读法文和以自己的母语写作。
我的老师就说过,因为我也会向一些老教授了解德国教育的状况,他说现在的学生我根本就不能指望他们的拉丁文好不好,他们的德文是不是过关,他说的是德国学生。他们的德文我都很为他们忧虑,这是德国教育的现状。
德国的教育现在在全面的美国化,西方整个欧洲都在追随美国,所以在欧洲曾经比较好的古典教育的传统也是呈现了令人失望的状态,这本书是在美国出版的《谁杀死了荷马》,谈到了2千年来西方教育一词等于熟知古典世界的文学艺术哲学和价值观。但是时至今日,古典教育正在迅速的从美国的中学和大学课程中消失。结果现在西方人对于成为西方文明基石的那些概念都茫然无知。所以在台湾,大陆,小学生是不读文言文的,在美国,他们一般的小学,不管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是没有拉丁文的,中学也在逐渐的消失。
作者说如果是我们失去了关于古希腊的知识,那么我们连我们自己是谁都会不了解,就好是一个失忆的人,就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
这是一个短片,是关于美国古典教育的历程与现状,因为美国古典教育的发展就反映了整个西方古典教育的衰落的过程,其中谈到:1700年,任何一位被哈佛学院录取的本科一年级学生都要达到这样的标准:可以阅读西塞罗,或者是自由阅读任何一种类似的文献。不依靠帮助即可以诵读和书写拉丁文诗歌和散文,会进行古希腊文的变革和变位。如今的哈佛大学,只有古典学专业的学生或许可以如此,大部分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连西塞罗都没有听说过。
还有一位学生说我的学生一无所知,完全不了解西方文化所累计的财富。这是1947年英国著名的作家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做“失去的学意”,今天大多数人从来没有经历过学问的训练,越来越少的孩子能接受能带给他们传统的教育,现在的孩子似乎学习了很多的科目,读了很多很多的工具,这不是工具主义吗?但是最后我们却失去了学问的工具。
结论是:缺少古典教育,经典教育的孩子越来越不能思考。
这和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很多人认为如果人整天学习传统一定是没有创造力的。实际上包括我在这本书里面,一方面他们觉得这种所谓的回归自然的教育能够从简单到复杂,这种教育能够让孩子的学习更轻松、更为成功。而我们实际上看到的,反映出来的结果却是教育和学习没有变得更简单,而是问题重重。
今天的时间有限,不需要把杜威在中国的详细过程再做一个复述,但是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也就知道为什么在中国,中国可以说是实用主义教育的重灾区。也就是我们先的教育,对于实用主义的强调更胜于美国。杜威在他90多年的人生中,在美国之外停留最久的国家就是中国,而他在中国有诸多得意的门生,比如说胡适,陶行知,陈克勤,当代幼儿教育的创始人。所以杜威的影响可以说是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是完全渗透的。他是1960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几日,受到胡适等几人的邀请来到了中国。
他在中国名胜大燥,在各地都有成千上万的人追随他,因为当时的中国学者非常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富强起来,所以他们觉得如果能够追随上杜威的思想,或许可以窥探到美国进步的玄机。杜威60岁这一天是在中山公园渡过的,那天北京大学和教育部等机构为杜威共同举办了生日晚宴,来的人都是非常有名的学者,梁启超,蔡元培,胡适等一批弟子。在致辞中,蔡元培称赞杜威正确是十九世纪的科学根据,用孔的的实证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而且称杜威为孔子第二。
杜威当时在中国的巡讲,在当时的条件下,媒体没有这么发达,他的演讲刚结束第二天他的演讲的记录就在各个报刊杂志中连篇累读的刊登。可以说,所有的学者都有机会接触到杜威的演讲,有些人当然是不同意,但是更多的人是以追随的态度。甚至钱穆先生说看了杜威的演讲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他也曾经做了一点尝试。
但是对于他的演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一位美国的学者就认为杜威的演讲其实是非常非常乏味的,他对于这么多的中国人追随他很不理解,他说像他的演讲,在中国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想冲破警察的阻止想冲到会场去,我们在美国也有很多人想和警察发生冲突,但是我们都想冲出去,没有人想听他的演讲。
但是杜威的哲学确实是在中国得到了热捧。
他的两大主张是学校自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的生活,需有社会生活所应有的种种条件。学校里的学业需要和学校外的生活连贯一致。
杜威的理论成果和中国学制的改革,中国学制的改革在近代有三次,以前的教育是和西方没有这么接轨的,开始接轨是1904年,以前中国没有这样的学校,清末的时候开始成立学校,第一次有了这种学制。第一个是学生章程。
现在在淘宝上还可以买到当时的章程,其中说到大小学堂各有取义,认为教育要取全国之名,无论贫富贵贱,皆能淑性知礼,化为良善。而且对品行的要求是很多的,其中尤其说到中小学堂以注重读经以存善教。理由是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
到后来的蔡元培以美育取代宗教,这本就是参照日本的明治维新,从那个时候开始,1922年,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废止了读经。
从而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小学不再读经,而且也不再有教授读经的老师。
1922年颁布了“壬戌学制”,当时杜威为了开办这个学制开办了7次会议这个学制当中的灵魂可以说是杜威教育的理论,他直接影响了学术讨论的改革过程,而且其中的标准和内容也受到了杜威教育的影响。其中633的学制我们现在还在采用,这个学制基本上是使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这个学制所依据的几个标准,七个标准中其中有四五项都是直接来自于杜威的教育理论。
因此就有了一种说法,说中国的教育体系受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控制和指导,后来几十年,杜威是在哥伦比亚大学。
随着实用主义教育的发展,这个不是教学阶段,而是大学阶段,大家都认为好的哈佛大学,《失去灵魂的卓越》,也许大家看到过这本书或者是听说过,这位教授在哈佛任教30多年,其中有8年时间是担哈佛学院的院长,向读者描述了哈佛大学是如何放弃教育宗旨的。美国著名大学迷失教育方向的不但是哈佛大学,因为他们都在不断的引领着世界教育的方向。
前面的资料都是非常的冗长,所以我希望放一首歌来放松一下,这是我去年回国参加校庆,因为我在国外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参加过我们的校庆,去年回国是第一次参加校庆,校友都说现在都在唱这首歌,就是南山南。希望给大家听这首歌。
北大,复旦可能都有自己的歌,会拿一首歌来套,非常有意思。
今年就据说换了一首,因为是流行歌曲,今年最有名的清华的歌叫“成都”。
我看了这些歌还挺有感受的,好象也很像20年前出来清华的感觉,这20年学校好象并没有变。因为我在清华的时候是流行校友高晓松的《同桌的你》,我觉得这个和《同桌的你》是一个系列的,我们又重新回顾了一下我们清华的校歌,这次听的校歌和我很多年前学的时候感受完全不一样,因为清华校歌在我的头脑中是非常非常模糊的,好象读过一遍,但是是肯定没有唱过的。当时读的时候很多不懂,但是去年听的时候好象是明白了。
各位可以感受一下流行歌和清华的校歌有什么差别。
现在的清华学子很少知道校歌。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这是1923年,那个时候的清华人从小应该是读四书五经的,那个时候的很多学校的校歌都可以找一下,都有这样的风貌,我们看到的是器识为先,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当时的中国的内忧外患,但是学子们面对西方的文明是有着非常精进的信心,把学问吸收进来成就自己。
但是让我们看看现在清华的,再去看看很多很有名的高校。
我在不同的演讲中,给很多人放过,但是每一次这一段我都心理非常非常的难受,真的有想大哭一场的感觉,可能有的人觉得很可笑,但是我觉得真的值得大哭一场,只是过了八九十年,中国人就不再是以前的中国人了,这是为什么?
休息一下,谢谢。
(茶歇)
肖剑雄:下面我把我个人的一些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留一点时间给大家自由交流。
假如说各位老师有兴趣,下午继续是最好的。
包括陈老师在研究军事农业频道很多年了,非常受人尊敬的老领导,也主持过很多大型的栏目,在央视也是非常受人尊重的老人家,70多岁了。十天天第一次去文礼书院,第二天程老做一个决定,准备把家从北京搬到文礼书院去,也把他的车开过去,把他的摄影器材开过去,太让人感动了。陈老说他身边的杂务很多,但是天下之大,有什么比这个东西更大的呢?让我们给程老热烈的掌声。
包括今天这一次,他听说有一个银湖沙龙,了解是一个非常高端的民间智库,所以说他说尽可能的争取飞过来参加,昨天到的时候入住已经是接近12点了,非常的辛苦。
杨嵋:谢谢肖总。
刚才看到了这个对比,很多人可能知道梁启超先生在上个世纪20年代曾经为清华的学生拟定过一个最低限度必读书目,大家看到了这些《四书》《诗经》等等,以上学科,无论学矿,皆需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也就是说这些不过是一个学生应该有的基础而已,你有这个基础之外,可以学各种各样的科目。
对于进步主义教育我非常仔细的分析和反思,这里就简单的过。
既然是迎接经典教育的全球化时代,讲讲我所看到的各国的经典教育的开展和复苏。
为什么经典教育要在现在这个时代学呢?和现代生活有什么相关?所以我把其中的几个片段给大家播一下。
(视频播放中)
他说古典教育比给我任何的其他的都更为重要,对他所受的教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西方的古典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学校的设立,从中世纪开始,一直到1776年的拉丁文学校,在学校的毕业生,最后他们的独立宣言,就是由这些接受古代教育的人所撰写的。
后来这样的学校又继续的扩展,但是到了20世纪中叶的时候,因为实用主义的发展,到20世纪中叶就完成走下坡路了。
但是新的复苏又出现了。这是从1990年开始的比较多的迹象。这些古典学校的排名是非常高的,在各个洲,在美国的排名,以及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数据。很多人会置疑学习古典有什么实用价值?首先是学习成绩真的会好,好过所有其他学语言的学生的测试。
一个接受古典教育的学生怎么面对这个新的世界呢?乔布斯有一段说法的:其实古典和科技是并不矛盾的,只有技术本身是不足够的,科技和人文好很的结合,心就会歌唱。
刚才提到的这篇文章,1947年的文章非常的重要,现在的当代的很多西方的古典学校的复兴都和这篇文章有直接的关系,他是成为当代西方古典教育复兴的理论基石。其中谈到了古典教育的三个阶段,特别是第一阶段和我们现在讲的中国读经教育,也是强调了13岁,就是青春期之前,他明确的说出来第一个阶段是鹦鹉学舌的岁月,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非常善于记忆吸收,那些没有意义的单词都可以背得非常好,他也强调这个阶段要进行拉丁文的学习,这和西方人的一般认识是相反的。
接下来是语法阶段,逻辑阶段,修辞阶段。11、12岁要学习拉丁文。
这是三阶段的树,中文也是一样,小时候要诵读经典,并不是不了解,到12、13岁之后可以做更多的解经的工作,之前也可以,并不是要刻意的做。
有很多的学校,都在美国的成绩是非常好的,这是其中一个学校,其中就谈到了他们教育的核心是要培养知识,有智慧,有美德,放最在重要的一位。
这位在美国也开了一个古典的学校,在她的演讲中说到了他去研究发现,历史上对于人类有专业贡献的人接受的都是古典教育,所以他也希望给自己的孩子用这种方式去教授,可是她找不到这样的学校,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自己建立这样一个学校。她也说到儿童有像海绵一样的吸收里,因此要尽可能的给予孩子大量的有价值的文本去记忆。而且也越来越多的在家自学的学生是用古典教育的方式,这本在美国出版的书是《经典教育横扫美国的运动》,其中说如果我们不找到一个新的教育理论,美国的教育就无法提升,幸运的是这种教育是存在的。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者在回到这种教育的路径上,就是西方文化的基石,古典教育。
20世纪开始实用主义取代了古典教育的位置,实用主义教育让学生渐渐远离古典教育的核心,学生更侧重于实用,在全美国几乎没有任何一所中学真正在开展古典教育。而实用主义强调学生可以经验的理论的学习,实际上是培养工具的学习。上述的论点是一场辩论赛中的论点,美国的年轻人也是对古典教育有所洞悉,他们都对实用主义教育有了深刻的剖析。
这一位是耶鲁大学招生办公室的主任,他强调要非常注重读经典。(视频播放中)你读得多,人生的格局就不一样了。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远”,所以人生一定要有格局,要有眼光,这个真的很重要。
这是一些西方的书,美国的古典教育专家SUSAN WISE BAUER其中的一些畅销书,他强调古典教育是一个集中于语言的学习,是以语言为核心。所谓的读经的教育也是这样。他也谈到了人类的几种思维方式,其中的反思性的思维是典型的语言学习的思维。大部分的电子游戏都只是这种反映性的思维,如果让孩子沉迷于反映性的思维会让头脑简单化,所以电脑游戏和IPAD软件就像毒品一样。
古典教育原则,尽量让孩子做复杂的学习,直到让孩子完全掌握之前不要让他做过渡的简单的学习。完善的就是掌握了反思性的思维,不止是一步的,将来对孩子的反映性思维没有影响,反之则不然。
所以那些光看电视节目,最后宝宝的智商是会降低的,也不会得到爱因斯坦的。
他也谈到了古典教育的第一阶段,而且说到这个阶段的语言的学习是其他学习的基石,语文学科是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石,而基石就要在这个阶段完全的奠定。孩子未成熟的头脑更适合吸收而不是分析讨论,这些话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如果在美国生活,就是现在中国也是这样,一二年级的孩子就要训练他们的表达和分析的能力,而实际上他是反对的,古典教育专家是反对现在美国的这种教育方式的。认为要让他们更多的吸收,而不是分析和讨论,孩子们善于学习是学习的规则。因为基本上现在西方的学校也放弃了这种配诵和记忆了。
他说自我表达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这些训练自我表达耽误了知识的积累,孩子的学习就失衡了,这一点很重要。每天做训练,自然没有时间记忆。
西方古典教育的原则不强调寓教于乐,这是完全和西方的教育是不同的。而且他也说我们不介意所谓学生的兴趣,说这样的话胆子要很大。现在的老师就怕孩子觉得累,所以就想方设法的娱乐孩子,所以说这种老师的胆子是很大的。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到自律,而自律可以让学生学会承受学习的艰苦,不执着于浅层的快乐,因为他们知道辛苦的背后才有收获的快乐。
他说未成熟的孩子是不能预知辛苦学习之后的收获的,家长和老师是知道的,也应该教育学生坚持。
这个场景是在英国的白金汉宫,这是英国的伦敦的一所中产阶级的孩子的学校,这个学校的特点是4到11岁的孩子要必修梵文,经典教育在这一个时代是中西印记和文化碰撞在一起,是一个所谓国际化地球村的时代。所以在英国的孩子,他们也学习印度的古典。(视频播放)
他们唱颂的是3千年前的“废徒”。
这是一个纯日本的女孩,她的父母都是不说中文的,听一下这个孩子读中文。(视频播放)这是美国新泽西的儿童,每天早上读半个小时的《论语》,他们做了认字的测试效果非常非常好,当时他们在新泽西州也有做这种浸润式的语言教学,非常的惊叹,发现几年都没有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要谈到海外汉语教育和对外汉语教育又是非常重大的话题。读经的教育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个难题。
因为我们海外有300万的华人,每个周末都奔赴全世界2万所华校,承受10年的痛苦,最后得到的是中国文盲和半文盲的结果,无数的华裔家庭的孩子就是被海外的中文学校毁了。刚才程博士提到了,他儿子参加的就是今年国侨办第一次举办以读经为主的夏令营,孩子们的收获是非常非常大的。真的是能够让无数的海外家庭收益。
这是一个美国的中学生,他学习中文有几年了,但是读经大概是这两三年的事儿,今年他2到5月份的时候参加每周4、5次的中文课,每次40分钟,在课上只是读经典,他也用这种方法读了大学,最后老师做了一个访谈,让我们来看看,一个非母语的学生,诵读经典之后有什么感受。(视频播放中)他说学习中文之后对他的英文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以及诵读了很多遍之后谈对《大学》的理解。他说知道《大学》背后的意义是这么的深刻,如果只是听翻译的话是不知道这么深远的。
时机是抓住儿童期,内容是给予经典,方法是诵读。
最后给大家看几个例子,因为这样的教育也是根据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发展曲线,是依据人性成长来给予恰当的教育。
最后给大家看几个海外读经的例子,这样会比较生动。接下来请肖总继续分享。
上个月去英国的时候给海外的华人做了一些海外读经的讲座,让大家感受一下海外读经的孩子的中文是什么状态,看看海外生活的孩子跟你们印象中的是不是不一样。
我是这的女儿在她五岁的时候自己自学正子版的《易经》。
这是一个5个月大的小朋友,她的哥哥在孩子没出生的时候,哥哥天天读经,他们是在加拿大的渥太华,这个小朋友的妈妈每天也给他读经。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些在德国长大的学生,读了三四年的读经,后来来到中国学《论语》的解释,我没教过他们诗词写作的,但是他们读了一些《四书》,前五天写了一些对联,为后面写绝句、律诗打了一些基础,这些海外长大的孩子,学习几天诗词之后下午写的诗作。第二天就开始写近体诗作品,跟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海外的孩子,如果海外的孩子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们国内的人如果稍微读一读经,并不是说孩子整天读经,在海外业余读经,周末只是读三个小时而已,经过几年的学习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
最后放几个视频,我们是一个多语读经的学校,我们看一个多语读经的展示。
给大家介绍到这儿,谢谢大家。
肖剑雄:杨校长培训的时候往往是三天的内容一点都不会重复,非常丰富的内容,今天限于时间关系,就只能让杨校长快速的讲完,本来我还准备把我9个月以来对于从国际学校到国内外,美国的短短的四个月跑了三趟,飞来飞去,香港,北京,上海,到处跑,也有很多调研的案例。也做出了很详细的PPT,不能说对与错,只是我一个个调研的结果。包括我自己看到的读经的案例,也是特别有启发,包括我的两个表姐,一个是上了耶鲁大学二年级,另外一个是芝加哥大学二年级。包括我在文礼学院见过的一群学生,他们的一些真实的案例。
根据程先生的说法,只有把内容放在下午了,如果下午各位没有走的话,一定可以看到我花了270天调研回来的结果,可以用两个小时让大家看得到,能够有不同的角度思考。
上午接下来的时间,程导也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分享,他从中央电视台,一带一路等等层面都有很多东西可以分享,但是也只能放在下午,假如说各位还有时间的话。
昨天是住在程先生他们家里面,昨天忍不住和程先生谈到12点多,1点多还滔滔不绝,非常多的内容可以分享。包括他认识到的东西,他的很多东西也只能放在下午。
上午的环节还是回应这个论坛,有主讲的杨博士讲述的内容,下面各位老师,各位大咖,还是有很多的问题,特别喜欢像大学里面一样,不同的观点去阐述,沟通,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对,或者是绝对的错,通过这个论坛,能够听到各种不同的观点,其实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情。何况银湖沙龙是广东省唯一的一个民间智库,我自己是特别认同这种形式的,这种形式是特别好的载体。
接下来我们就互相沟通交流。
程迈越:杨博士的内容真的是非常丰富,但是时间有限,所以可能很多关键点可能还没有非常尽兴的发挥,我在泰顺听过(今天讲座)前面一段,一直到清华的校歌对比,我是非常有感触的。杨博士是一个内向的人,她不是一个很张扬,很愿意表达自己的人。但是因为在读经的题目上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长期的积累,所以我觉得打动我的是她追本溯源的精神和坐言起行的态度。尽管我们这里讲的不是一个科学的题目,但是其间也蕴含着科学发展的过程,否定之否定,当年杜威实用主义的教育是对古典教育的否定,也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反映工业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但是我们现在要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这个时候需要的人才的品质和工业化时代是不同的,这个时候反思实用主义的利弊,包括对今天所身处的社会的成就和缺陷的反思,可能和我们在今天教育中所缺乏的对经典的传承都会有一些关系。
这个中间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是请大家特别关注的一点是从孩子自然的发展过程,我们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看,在最年幼,最能够吸收东西的时候,我们给他什么样的东西让他吸收,这个是我们每个家长,每个教育者要扪心自问的,用良心去仔细想一想,想透了这件事情:你给孩子什么东西,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东西,你能够呈现给他?是不是给他好吃好喝,开开心心就过去了,还是希望在他童年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是天才的时候,给一个天才所应该有的营养食粮。
刘伟:我讲一下我的感受。我是一个中学老师。我最近一段时间都在倡导批判性思维,今天聚到这儿很难得,大家都知道今天是个台风天,这个台风起的名字特别有意思,叫做“洛克”,洛克正好是英国的一个大思想家,预示着我们今天交流的是一场思想的台风。
我觉得杨博士的讲座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把我们的很多话都可以讲,而且都是大家关注的,最大的价值在这里。
还有一点是提出了一个全世界普遍的问题,就是刚才程迈越先生讲到的,在小孩童年的时候给他什么最重要?不是吃喝玩乐,现在全世界对本国的教育都不满意,没有一个国家对自己的教育是满意的,包括刚才杨博士讲到的美国在1983年的时候,美国的教育部就出了一份文件,说我们美国处在危机之中,危机的原因就是中小学教育太落后。大家要注意,这是美国教育部自己反思自己的教育,中国的教育部从来没有出过这种文件。
其实中国教育危机比美国的严重得多,但是中国的教育从来没有说应试教育对中国的发展危机更大,从来没有过。而且美国出了这个文件以后,又继续做了一件事,用了四年时间请了全世界很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开了一个会,制定了一个计划叫做2061计划,就是全面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的计划,准备用70年的时间改革美国的教育。他制定这个计划用了五年时间,请了全世界的专家来,而且准备用70年的时间去改革,这个气魄多大?中国的教育部从来没有干过这个事儿,只干大学本科评估,全国大学都弄虚作假。
所以说中国的教育危机更严重。
刚才程迈越先生提到,我们在小孩0到13岁,这是我们给他最重要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我觉得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一句话:教育要把独立思考能力放在第一位。我非常认同。
杨博士是倾向于否定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其实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和教育在世界教育系统中是有巨大贡献的,而且我可以给大家讲,中国的教育还没有达到美国进步教育的水平,现在我们去否定他似乎有点早,这是我的个人观点。
比如说杜威的思想里面最核心的是生活及教育,而且教学做合一。我们现在学校做到了吗?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完全跟生活脱节,关键学校里成天做那些偏激怪学做到半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中国连进步教育的边都还没有沾到,现在否定有点早。
杜威的大弟子胡适回到中国干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并不是否定经典,胡适是很尊重中国经典的,他回来干的第一件事儿是“整理国故”,他自己写的一本书《中国哲学史大纲》,就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研究中国的古典思想,我觉得这就是进步主义最大的价值,中国人很多人把实用主义的理解偏了,用中国人的实用思想理解了实用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到底是什么思想?我们讲批判性思维,我觉得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什么?是理解别人反思自己,首先要理解别人。
我本来犹豫了本来要不要来?因为今天争论的读经的问题在蔡元培的时代就争论过,而且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刚才讲到了学制里面取消读经就是蔡元培当教育组长的时候取消的,大家知道蔡元培就是一个读经大家,蔡元培本人是清朝的翰林,他读过的经典比我们今天的谁都要读得多,他为什么要取消读经,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们理解了蔡元培的道理了吗?对实用主义教育和杜威的哲学思想理解了吗?
并没有系统的理解,批判性思维就是一定要理解最先进的东西,系统性的理解是什么。
今天杨博士讲的有一个很有价值,就是她在提出自己观点的时候,她追溯了历史,很严谨的论证了她的观点,这是典型的科学思维。这种科学思维其实就是我们进步主义倡导的。所以我认为杨博士其实和进步主义、实用主义的教育并不矛盾。而且进步主义教育并不说是排斥经典。
大家要想一想,胡适用先进的科学思维去研究中国古典,这个就是我们进步主义想要倡导的一种方法,是典型的科学方法。现在全世界是崇拜一种宗教就是科学,要注意中国的很多人只是崇拜这个名词,对科学有多少深入的理解?很少。很多人对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方法,不是很懂。不过是叫着科学口号而已。特别是现在的学校教育,应试教育是完全推翻科学精神的,摧残想象力,创造力,只教考试技巧,这是一种很落后的,连进步主义教育还没做到的。
当然倡导经典,读经典这个并没错。
全世界倡导经典最好的是犹太人,犹太人组织了2000多个大学者,用了500多年时间写了一本书,就是《塔穆德》,就是要读经典。读经典不是问题,更要讨论的是读什么样的经典,怎么样读,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思维读一流的经典。而且读经典的时候,确实有些是要背诵的,特别是中国的象形文字更有利与背诵。中国的很多大家,小时候就是背经典,这些方法有些大家是采用过的。但是一定要选择,什么才是真正的值得背的经典,而且经典也包括外国的经典,世界各国的经典,刚才讲到了莎士比亚戏剧等等都是经典,不能太狭窄,不能一说一经典就是儒家经典,就是《论语》。
刚才有一点我很反对,就是小孩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要他读《易经》,这是折磨小孩,很残酷,我非常不同意。
个人观点,不一定对。
杨嵋:非常感谢刘伟老师。
我不反对实用主义教育不反对进步主义教育,只是说在我们特别是这一百多年来,全世界的教育有了偏废,本来实用主义教育和古典主义教育是不矛盾的,是可以各安其位的。但是现在的教育只有实用主义教育,我是觉得这一点是不对的。
您也谈到了,对于中国的教育的描述是很准确的,这是为什么我们中国的孩子们这么多的父母把他们送到国外。就是因为在西方,我们可以说他们的科学的教育是走这个路的,科学的教育是应该用这种方法,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甚至也不需要很难,等孩子有兴趣了之后再深入。但是全世界对于以语言为核心的教育,当然以前都是用经典的教育来承载,这种教育是全世界都偏废的。所以西方是用科学的教育走这条路,但是人文的教育没有走这条路。人文的教育应该是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修养熏陶,吸收酝酿的方式来学习。而现在西方学习语言,学生学习英语、德语都是由简单到复杂,包括音乐的欣赏。
而中国的教育最为悲惨的是科学的教育,没有用这种方式。我们的数学教育是相当难的,有很多的奥数,让孩子从小就备受折磨。我们的语文的教育,人文的教育也没有走这条路。所以中国是两方面都输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教育很糟糕的原因,所以大家都要纷纷逃离中国的教育。
所以我不反对实用主义教育,我们只是根据孩子的发展,在他12、13岁之前吸收力最强的时候,他理解的相对比较弱的时候,根据他的生命特点,给予最恰当的教育,也可以让以后的实用主义教育得到更好的发挥,可能是更合理的安排。
至于说让5岁的小朋友读《易经》,我的女儿并不反对,孩子这么小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难,什么是简单。这些国外曾经读经的孩子,只是平均一小时读经,我女儿四岁的时候可以读所有的简体和繁体的中文的绘本,拥有了海外华人一辈子都不曾拥有的乐趣,所以她没有痛苦,她是很愉快的。
刘伟:我并没有反对小时候读经,我是说那个小孩还不能说话,就让他读《易经》。
杨嵋:只是她的哥哥读,她妈妈读,我只是觉得很好玩,她居然会接龙,我也不想说什么。我只是看到大家比较累了,这是一个比较好玩的视频。
肖剑雄:下午我会讲拜访洛克先生有两次深度的沟通,还有团队成员拜访比尔盖茨,包括特朗普的亿万卡的家庭教师,很神奇的,做非常好吃的中国菜的西西阿姨,通过各种渠道都有接触到,下午会很详细的跟大家分享,包括很多美国上层社会的人,他们为什么学中文,以及背后的东西。
刚才刘老师讲的东西我想分享一个小故事。跟您刚才提出来的三通:
我的两个表姐是95年在深圳听过教授的演讲,后来他们从胎教开始就听名曲,听经典。我两个表姐的小孩,两个表姐是双胞胎,都在97年的时候生下小孩,从胎教一直到7岁之前听了很多,我的伯母也天天都不放弃,读给小孩听。上小学之后就觉得不行了,要放下来了,乘法口诀也没有背,唐诗也没有背,一问好象什么都不背,就放弃了。落后别人大概是一个半月,之后从小学一年级的一个半月之后,一直到现在,基本上两兄妹在人大附中都是学霸。有一个学习方式是完全不知道是什么,就是很轻松的听,比如说学习一种方法会提出来,杨教授讲的一些案例。
我想说另外一个案例:
我二姐对女儿学钢琴是很认同的,后来就找了一个钢琴老师,这个老师是德国回来的。李云迪和郎朗是他教出来的,这个老师教的方法是让他背一首一首古典的东西,背了几年,当时我姐姐心理发慌,人家学了钢琴,很快就可以表现了,为什么我的女儿学了半天什么都不知道。后来在人大附中找另外一个很著名的钢琴老师,测试了几轮,五六个音节,其他所有人都测不出来,但是他女儿说我会。老师不敢相信,继续测试。老师说你的小孩我教不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又回到这个周老师那里去,最后是还没有考级,应该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考就考十级,初中毕业的时候,他的水平已经和那些研究生的钢琴专业演奏的水平差不多,也是考了第一名。包括现在在芝加哥大学读一年级,因为芝加哥大学是非常重视经典的,连美国的小孩都搞不定那些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那些非常复杂的东西,搞得焦头烂额,我那个外孙女基本上是读过两三遍就能背出来,并且哪个出处,有过目不忘的能力。
我二姐后来很后悔上了小学之后就把这个东西丢掉了,只不过是最近半年又重新接触,才回忆起来。
他接受这个东西,为什么说13岁之前是最好的时候,黄金的时候,尤其是胎教的时候,尤其是3岁之前,所谓的3岁看老,语言能力的学习,你也不知道妈妈是什么意思,你也不知道爸爸是什么意思,但是你就知道这是你的爸爸,妈妈,再过五六个月,你说妈妈就看着妈妈,说爸爸就看着爸爸,语言学习和别的还不太一样。
很多读经宝宝,因为最近半年我看了很多地方,真的是非常神奇,完全很轻松,很愉快,他不知道什么是难什么是易,难是因为大人没有读过就觉得特别难。
详细的案例我有一个PPT,下午可以和大家分享。只不过是回应一下李老师说的情况。
吴文媛:我在这里听到过一个悖论,就是开始分析实用主义教育,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就是实用。这个导致现在最流行的一种精神状态就是成功学,大家都追求成功,所以什么实用学什么,什么才能导致成功。
但是我在听到肖老师和杨老师在讲读经这个学说的时候,实际上是另外一种成功学,包括肖老师刚才举的例子,读经以后还是更成功,这是另外一种成功。
肖剑雄:我是受成功学影响很深的人。
吴文媛:所以我们的语言逻辑都在成功学里面。我相信教育和学习一样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个价值有个人趣味在里面。如果我们要讲到教育,我们要讲到普适,就是大概率事件。而不是举一个两个例子,我们讲教育就是要普适,要适合大多数人。
人类历史如果有经的时代是人类历史最辉煌的时代,按照这个理解可以这样想。人类一步步的放弃了我们最有价值的思想,在一步步堕落的过程中创造了今天的文明,真不容易,人类真是不容易。
另外一个是关于经,我必须要说一下经是什么?经和经典不是一回事。经不是经典。
我有个朋友跟我讲过《论语》的前几句,他说他理解《论语》没有什么神秘的,当然我的也可以批判。他认为《论语》前三句是开学老师的致辞,因为孔子的时代是混合班,不分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所以第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欢迎新同学,今天有新人来了,要开心。
第二句话,敲打老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就是不要以为你学该了就不要再学了,还要温习一下。
第三句话是为自己开拓:人不知而不韫,不亦君子乎?
你提问题,我回答不出来,你不生气,你才是君子。
这可以说是歪解,总的来说没有什么神秘的。我觉得奥运会的时候一群人在那个上面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有什么神秘的吗?
我记得王晓光说这句话还不如隔壁做豆腐的大妈,因为他会做豆腐,这是一个真实的技术。有朋自远方来就是有朋友来了,炖只鸡,高兴。
不要神秘化,所以我认为经和经典还不是一回事,人类历史有非常多的经典留下来,而这个经典,我相信除了文字也有图画,也有音乐,甚至是技能。中国的农业技术在整个全球没有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农业技术是全球最先进的,我们用最少的土地养活了这么多人,我们的24节气,我们那么多的经验,现在是不是不需要了?可能真的是不需要了,关于农业的知识是不需要了。
《四书五经》的东西我们还需要吗?我跟刘伟老师有不一样的观点,我坚决反对读经。大家也可以批判我,我确实是觉得读经里面,我们是为了成功吗?我们可以回答说我们不为了成功,如果我们不为了成功,我们为什么要读他?是能够提升我们吗?提升我们干什么呢?我们要提升干吗呢?心灵宁静吗?那是修禅。
所以我觉得批判性思维不是我提一个反面的意见,而是我们应该不断的置疑我们提出来的这节课的答案是什么。
谢谢大家。
杨嵋:谢谢这位老师。我不知道您是不是希望我回应,就是关于对待成功学的方式。
在我看来,因为不重视经典,还油基础教育中缺少这样一个部分,我们现在的成功其实是不完整的,或者说纵使我们现在似乎在这种堕落的过程中也创造了这种科技的辉煌。但是如果我们一方面有科技的辉煌,也有心灵的幸福,岂不是二者兼备,更好吗?
所以我们只是希望有一个更好的。
我们刚才说到的所谓的成功学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副产品,11年前在儿童教育论坛上开始连载我的孩子读经,我一开篇的时候就说让我的女儿小时候读经,并不是希望她认多少字,背多少四书五经,我只是希望他有一个仁爱之心的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别人善良,对自己也能够安心,这是她人生真正幸福的保障。因为实际上我们说给孩子留多少钱,或者是留多少房子,留股票,或者是怎么样的人生地位,或者是你认为她上什么样的大学就能够保证她人生的幸福,这都是没有保证的。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让我们的孩子通过学习经典,都是也不是说100%的保障,可能就更有机会让她能够面对人生的成功或者失败,幸福或者不幸福,她都能够让自己处于一种安然的状态,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大的幸福的保证。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这种学习让他尽可能的拥有这种品质,那么我愿意让她做这样的学习。
如果说成功的话,我认为这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还有是经和经典,确实可能有一些经典的话是非常非常普通的,比如说《论语》,对我来说可能有一些话可能确实会很不一样,比如说讲到“三人行必有我师”对我来说我觉得是呈现一种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是我非常向往的,如果人这样活着,拥有这样的心灵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所以说不是哪句话打动我,更重要的是我向往这种心灵的境界,谢谢。
肖剑雄:我是典型受成功学影响很深的人。我小时候是我父亲是教语文的,农村,他喜欢读《论语》,就是因为读这一点,就让我上初中、高中是典型的成功学的思维,语文考很高的分,我是92年高考,语文考了800多分,把总分拉上去。包括我初二的时候学习英语,老师都不会教,因为是农村中学。后来学了一个学期,一年下来学不到什么,不知道谁跟我说背下来,背上10遍、20遍,背下来英语就好了,就是莫名其妙的,后来就可以考上华工。
这是我最近总结出来的,我带领团队,比如说最新的天河城,老总说为什么我的团队一年培养好几百万,培养出来的团队都很狼狈,为什么你的团队就这么有战斗力,又这么团结?后来我想了半天,我只花了200块钱。他不相信,一本书10块钱,20本书,这本书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成功学里面最典型的一本书,当年我是选了20篇文章给我的销售、主任,每天读一读,心情不好的时候,想想要爱太阳,它温暖我的身体。要爱黑夜,它给我星辰。他要放弃的时候就坚持不懈。我自己也受这个东西的影响。所以业务团队一方面非常有冲击力,第二个业务团队很容易有纷争、利益关联,又可以想到那些字句,那些话发生作用,反过来可以要求自己,能够谦让,能够包容。
所以我带领的团队一直都是非常团结,有战斗力的。
我是从成功学的角度,确实是如此得到了益处。在我看来,我觉得不会有什么矛盾的,并且其实很多东西是很相映的。
包括老师讲的对《论语》的三句话,我两年前,我的知觉最灵敏,我的团队成员居然不知道我讲什么东西,有时候一边喝酒,一边开会。有两次生气,都摔杯子,还打架。
我只是回应一下您的话题,其实有很多的案例可以剖析。
戴老师:首先感谢杨博士,我觉得杨博士今天带给我们一个很高的境界,一个层次。因为经典的古典教育,的确在全世界来讲,不仅在中国,在美国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跟大家分享一个小的故事,是我的经历:
在1988年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是做一个翻译,在全世界转了两圈。89年去了美国,在这个旅行一年,我在船上做翻译,去了两个国家,两件事情给我很大的震惊:
我首先是去了德国,接触的都是码头工人,在船上接触的都是蓝领,在当地社会应该是属于中下层的社会阶层的人。在德国和码头工人,因为我的英文肯定不错,我发现他们的英文也很好。他们跟我讨论哲学跟古典音乐,这两者恰恰是我小的时候比较喜欢的,我高考的时候,大家都在刷题,我在看《康德》和沙特尔的《存在主义》,不务正业,所以我考得并不是特别好,只是英语考了状元。
船去了美国的密西西比,我也跟美国的船员,码头工人聊天。我问到哪里可以买到《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他们没有听过,这两个报纸都没有听过。他们只知道有一个《今日美国》。
这两个国家同样阶层的人他们的修养差别很大,这是对我来说,欧洲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第一次给我的启示。
我父母是知识分子,我文革的时候是受到了修正主义和回填主义的熏陶,因为文革的时候是不能读《四书五经》的,但是我妈教我《授文解字》,读的是《人民日报》,我们家里还有以前民国时期的一些书。所以我从小也受过一些经典,但是不是为主的。
到了美国以后,长大的时候我父母让我选专业的时候,一种典型的中国实用主义,我从小是文科非常强,非常喜欢文科,理科从来没怎么开窍。大了以后说孩子啊,四个现代化,理工科是我们国家很需要的,工作机会也很多,你把学英语、学日语,我从小喜欢学语言,学了好几种语言,这些东西只是个工具,你不能拿这个当饭吃。我听妈妈讲的话也有道理,虽然我的文科都学得很好,但是还是报了理科。实际上我的理科考得并不好,因为我心不在那儿。进了二本大学,没有进清华北大。
所以我心理一直很别扭。
到了美国以后,可以重新选择我自己想学的东西之后,就学了一个最不靠谱的东西,在哈佛大学学了人文学,基本上对工作没有什么帮助。我是到了20几岁以后才补了一个古典教育的课。但是从小的时候妈妈给了一点点火苗。但是妈妈没有强迫我去读什么东西。
我自己的教育里程,实用跟不实用的东西,对一个人的心灵的成长都很重要。所谓科学的伟大,我觉得科学实际上是教育人怎么样认知自然的,这是西方哲学的核心,是跟自然有关系。我认为是亚里士多德,伯拉图这些人非常伟大,包括杜威,他的伟大之处是他符合人性的自然的东西。
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自然并不是他的长项。中国有中国的伟大的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庸之道,和谐社会,这是西方社会现在也碰到了很大的问题,尤其在美国。
所以这两个结合起来是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真正具有中西方文化沉淀的人,真的是一个完美的人。我说中国的文化,我个人的理念是中国文化就像一个女人是很阴柔的文化,西方是理性的,是男性的文化,没有对错。男人女人没有对错,没有哪个更好,两个结合起来世界才和谐。
经典要不要读?我认为经典的古典的精神是一定要传承下来的,这个是毫无疑问的。但是怎么样达到这个目标?我觉得因人而异,有的人小的时候开始读非常好,如果有机会,小的时候我也希望多读一点四书五经,但是也并不妨碍我长大之后再读。我真正开始读这些经典是到了12岁以后的事情,所以小的时候读的话,读经典的主要价值是在于他的美,他的语言,包含语言的载体,经典的载体是语言。小孩子并不懂,但是要真正理解经典的内涵的东西,真的是要到十岁以后,12岁以后,他的左脑开始发达了。人从小都有右脑的归纳法的学习。
我觉得经典教育跟杜威的实用主义是并不矛盾的,对我来说最理想的一种教育,就是用杜威的进步主义的这种,就是刘伟老师倡导的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来读东西方的经典,这是最完美的,谢谢。
南洁:这并不是我的专业领域。既然银湖沙龙第一次发起人系数到场,足以证明我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度。
我的工作领域是法律背景的,在从01年开始往返于东西方世界的商务活动中会发现有一个冲突,就是思维方式和处理方式问题的冲突,包括我本人05年作为国际访问者去美国访问之后,我的翻译发生了价值观的冲突,包括对问题的看法,反映上的问题,包括讨论期间对问题的看法,和我理解的文化不一样。为什么会这样?
来自于我们教育的价值观的培育的路径不同。
很庆幸我妈妈让我去了文科班,而且是全省重点高中中最不重视文科的时候,我妈妈说我家孩子不适合理科。这个过程中发现两个问题,我的这个家庭的感性教育让我在逻辑思辨方面的能力是天然欠缺的。教育既有理性思维又有感性思维,甚至有东西方文化的交集,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完美的人格。也就是杨博士说的,她的孩子的幸福和平静来自于什么?来自于对人性规则的理解。
所以我在一定年龄之后总结人类认知社会说来复杂,归纳来就是6个字:你的世界观和你的方法论。
世界观是认知世界的方法,这来自于中西文化的贯通,所以我觉得如果要读经,这种什么都不能读,只把经典作为经典的就排斥人类文明的另一个胳膊,就是西方文明。所以我觉得教育的初期,其实有一个应该融会贯通的过程,而不能失之于偏颇。
第二点是方法论,是处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处理问题的解决方式,东西方在成为模式上也有巨大的差异。读经是教会了我们处事的融通,这也是东西方可以看得出来,越来越融合。特朗普那么强势的人,后来的外交过程中,也学着和中国人打太极拳,而不是格斗。
我相信在所有的教育体系中,应该通过中西方的共同教育来完成,不能说取那个,舍那个。因为世界是越来越融会贯通的过程。所以我相信无论是做教育批判启蒙的刘老师,还是做空间格局的吴老师,还有我这个在中国从事西方法律结构的,因为中国的法律结构是没有的,我们只有伦理体系是没有法律体系的。我经常跟我的当事人,特别是外国当事人讲一句话,你们要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不守契约,我们有契约才一百年历史,没有契约有2千年历史。为什么中国男人出轨的多?因为中国人一夫一妻制度才60年,一夫多妻是2千多年(掌声)。
我要赞美一下银湖沙龙的发起人,我终于超越了法律,开始准备讲艺术了。
嘉宾:我只讲三句话。
第一我认为这么一个宏大的课题,今天因为我本来是不想发言的,我是想来听拍砖,确实是非常希望有这种场面,让大家在一个这种宽容和开放的平台中,把各种观点能够提到面上来。
但是我又发现这里面存在着古今中外在这个问题上的许多的认知差异,要用这么短的时间统一,我觉得是不太可能的。
如果说读经的话,我只能这样讲,如果说要中国的经典绝对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我认为如果跟《圣经》比起来就是天花板和地板的问题,今天在这里不评说。刚才前面几位老师也说了,从希腊人文科学,包括到基督教经典,当然跟中国文化的传统,古典,都是全人类的文明源头之一。所以这里面不能矛盾。
但是从现实比较起来,确实是比较难。从现在的影响比较起来,基督教,包括希伯来文明,以及两西文明,这种经典的优越性和显示的先进性远远超越了中国的,就是我们读经的,从现实的比较来看,这个天花板和地板是巨大的差异。
结论比较粗暴,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大家对于精英教育和平民教育也是存在着差异。成功学的关键也好,民主教育包括了进步主义教育,包括杜威主义的教育革命,这里面都有差异,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所以我觉得在这里面进行讨论,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第三个,也是因为这场题目,我想到了以后有机会,我要请到中国应该说目前杜威研究的专家,就是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的陈雅君教授,他现在是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主任。到时候请他来讲一场杜威,因为我们现在对杜威的理解可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就像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共产主义理论,我们去批判封建主义,我们去批判英国的贵族,批判美国的殖民主义,我们存在着当时巨大的意识形态的局限。所以我们今天认识的杜威,不管他的局限性也好,先进性也好,远远可能跟杜威当时所具有的实际状况是有很大差异的。
第一步杜威的全体的翻译本就在中国,39卷。但是因为今年春节的时候他到香港,他改到杜威的命运我就感到有点可悲,这可能恰恰反映了美国的迅速进步。因为杜威虽然历史不久,应该说他在教育界也是奠定了经典般的地位。现在世界上研究杜威的中心在中国,为什么?美国虽然还有杜威研究中心,但是他们现在已经没有经费开启一场世界研究杜威的年会了,没有钱。所以现在世界上唯一召开的杜威研究年会的就在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虽然比较穷,我想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杜威现在确实被现在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替代了。第二个,说明中国研究国外的经典,我们老是研究过去的东西,就像马克思主义现在世界上99.99%的经费都在中国一样。
我的发言完毕。
杨嵋:第一个是关于用什么方式读经。可能要用批判的方式,每个人可以用自己当下心安的方式去读。至于现在以这种比如说是十岁以前,西方的古典教育也认为的鹦鹉学舌的方式和中国的方式也非常相似,他们应该都是发现了共同的儿童特点,就是孩子们善于背诵、记忆。他们很难的或者是不理解的东西。孩子们对于易读的理解,对他们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是分析。所以批判式的读经对孩子来讲其实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他们来讲,跟我读,反复的方式倒是比较容易的方式,因此这可能是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
如果打一个比喻,小的时候读经的过程,可能像酿酒的过程,不断的读,吸收、酝酿,看起来好象是没有所谓的理解或者是批判、表现出来,但是这个过程就在其中。我们也有都有小的时候,读古诗或者是读一些古文长大,突然间领悟的经历。问题是当我们有了理解力事后却发现腹中空空,就是因为小时候没有储存。所以当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储存和吸收,这样有一个酝酿的原料,否则以后就会觉得很遗憾,错过了那段最好的吸收酝酿的时机。
因此我个人还是觉得这种方式更好。
但是我并不排斥一种自然的理解,孩子对于经典,其实小的时候也有一些理解。
其他还需要回应的就是我对杜威个人也是会看他的原著,读他的原文。当然有些西方学者的观点也比较激烈,他们觉得出去我们后代的人看到人类曾经追随这种幼稚而无用的哲学,他们一定觉得这个时代非常可笑。但是我个人并不是想这样激烈的表达,我很平静的说,我认为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实,这个时代终将被人们所嘲笑。
这就是我的回应,谢谢。
李津逵:今天杨博士最后给我们放的那几个录像中间的多语读经一定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是说简单的说孩子要不要学国学,而是读全人类的经典,用全人类的语言去读全人类的经典,特别是杨博士今天讲,我们要想清楚,然后做决策。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对其他人,对我们的社会会产生影响的。如果我们的决策那么草率的话,可能对我们的学校,对我们的学校,对我们的社会就会产生一些比较草率的影响。因此杨博士是梳理了西方教育史的脉络。杨博士自己并不是说一定要让我们回到一个国学的境界,而是向往先秦时代的孔子、孟子,向往那种心安的状态,希望孩子有一个幸福和完美的人格,而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成功,这是她的理想。
特别是她也分析了中国和西方美国,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他认为美国的科学主义教育是成功的,而我们两方面都没有成功。因此我也想和杨博士未来要思考的问题,中国是不是实用主义的重灾区,我们到底是什么主义的重灾区?
可能是另外某种主义的重灾区,而不一定是实用主义的重灾区。今天最重要的是杨博士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就是开放的,宽容的,我可以反对,反对你的意见和观点,我誓死捍卫你的发言权的态度,使得今天的银湖沙龙是一种宽容的,平等的,真诚的,相互的面对。我们再一次掌声感谢杨博士。
感谢程迈越,感谢肖剑雄。最后有一分钟要想大家做一个征询意见。
志明:感谢杨博士也感谢银湖沙龙的发起人。今天来的时候是整个好青年和我都是休假期间,放假了,因为我们的思想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的速度,所以放假了。但是小学二年级的刘心花站出来,说李津逵老师能不能发起一个捐书的活动。她讲话可能不那么流利,所以李老师希望我来。
经典里面有一句话当仁不让,我认为这件事情该做,所以我站出来做。这件事情就那么简单,第一步是不需要新的书,甚至不需要你的钱,我们需要你的旧的书,你们看过的书,你们认为对你们有启发的书,让我们带给山区的孩子,带给那些还没有书的孩子,我希望这个东西变成一个常态,也就是来到银湖沙龙的人,带一份东西过来,传给下一个人,无论是身边的人还是山区的孩子。谢谢。
李津逵:下次银湖沙龙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