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德国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破万,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 于3月18日首次就疫情发表电视讲话。在近15年的总理任期内,除年度新年致辞之外,默克尔还从未针对任何危机事件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在讲话中,默克尔特别提到:“此次疫情形势严峻,请严肃对待。自二战结束以来,我们国家从未遇到过如此有赖于我们共同团结行动才能应对的挑战。”
的确,自2009年以来,欧洲国家接连遭遇债务危机、难民危机、恐怖袭击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德国不同政治力量在如何处置上述问题上纷争不断。政治力量分化和社会思潮分裂趋势也随之演化。可以说,默克尔在新冠疫情肆虐的时局下强调“团结”二字,对于稳定当前德国局势有着“特殊重要意义”。在默克尔即将卸任之际,德国国内局势能否迎来暴风雨前的平静,值得我们关注。
一,突如其来的疫情恐令德国经济承受重压
2019年,在贸易保护主义蔓延、英国“脱欧”谈判屡陷僵局,以及后债务危机时代“阵痛”的影响下,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均进入低迷期。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9年全年欧盟和欧元区增长率仅为1.2%和1%。其中,欧元区最大经济体德国在去年表现疲软,全年增长率仅为0.6%,不但难以发挥大国的引领作用,且徘徊在低迷的边缘。在其出口导向的产业里,以汽车、机械、电子为代表的工业领域出口贸易均出现下滑。
德国联邦经济和能源部日前表示,随着新冠疫情的蔓延,不仅德国经济的供应链和生产将受影响,出口需求的走低及国内市场消费需求的低迷也将令德国经济显著承压。同时,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也反映出德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高度不确定性。据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此前公布的报告显示,受此次疫情影响,2020年德国经济增速预计将下调至负增长0.1%。德国经济能否实现小幅复苏仍被打上问号。国内经济的下滑也给德国的政局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
二,进入“多事之秋”,德国“共识政治”已日渐式微?
相比其他欧盟国家,德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稳定,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二战结束以来在德国社会形成的政治共识与社会互信。但自欧债危机以来,默尔克政府对受灾国的“慷慨相助”以及难民危机中的“门户开放”政策却引得政党相争,社会内的共识也被日积月累的分歧所削弱。这对主流政治精英长期所信奉的“政治正确”造成一定冲击。另外,为扩大选民基础,德国主流政党普遍存在往中间靠趋势,政策路线日益模糊趋同,难以适应民众诉求的变化,其让出的政治空间很快被新兴政治力量所填补。例如在2017年,提倡反欧元、反移民的德国选择党便以得票率第三的成绩挺进联邦议院,打破了二战后从未有右翼民粹主义政党进入联邦议院的纪录。而从2019年不来梅、萨克森、勃兰登堡和图林根州四次州议会选举的结果来看,也均呈现“传统大党不强,新兴小党不弱”的特点。随着新兴的激进政党的崛起,更左或更右的政治主张似乎更能赢得选民的青睐,政治极化现象已在德国社会悄然出现。政治力量的不断分化与重组对德国政局稳定提出挑战。
在此次疫情危机中,对于执政党而言,能否采取果断而有效的政策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疫情对德国经济与社会的负面影响,消解民众的不安情绪,弥合社会分裂,重塑民众对主流政党的信心,必将关系到他们在2021年联邦议会大选的竞选前景。
三,受国内动荡与民意牵制,“默式外交”面临调整?
作为欧盟经济的“火车头”,德国在欧盟各国中属于拥欧程度高的国家。默克尔本人更是欧洲一体化的倡导者。但在债务危机、难民危机和恐怖袭击、社会不平等问题的多面夹击下,德国民众的不公平感、不安全感及失落感上升,不仅执政党的社会治理能力受质疑,民众的疑欧情绪也开始蔓延。随着今年新冠疫情在整个欧洲爆发,欧盟各国“自扫门前雪”,甚至出现“剑拔弩张”的现象。欧盟内部正经历着关乎凝聚力的严峻挑战。欧盟各国能在何种程度上协调一致联合抗疫,不少人发出怀疑的声音。据德国《明星》周刊报道,欧洲的极右翼政党正在利用疫情重击民众对欧盟的信心。根据受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ECFR)分析中心委托调查的最新数据,包括德国、法国在内的11个欧盟国家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未来20年内欧盟解体是“现实的可能性”。
在国内稳定性下降的情况下,德国在国际层面上的作为也缺乏民意支持。而在2017年科尔伯基金会的民调中,52%的被访德国民众则倾向于在外交政策上采取克制立场。随着上世纪欧共体成立以来逐渐形成的欧洲认同正在减弱,德国各政党以及社会民众在继续推进积极的外交政策,或是回归经贸关系上的保护主义两种路线之间恐将产生更多的摩擦与分歧。
四,德国政局失稳,是否会对中德关系带来不确定性因素?
由于德国国内稳定性下降,且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可以预见德国在未来对外政策上会更加谨慎,与欧盟外部国家往来时,将更加强调规则协调与利益安全,特别是中欧双方在“16+1”与“一带一路”问题的处理上。另外,在“后默克尔时代”,一批新的德国青年才俊将悉数登上政治舞台,能如默克尔般的“中国通”领导人实属少数。在我们习惯了“默式外交”套路的背景下,应对此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与应对措施,以适应德国新政治与新面孔。虽然未来中德两国关系可能存在不确定性,但仍有令人值得鼓舞和期待的地方。
中德两国在抗击疫情方面展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2月13日,默克尔在柏林会见王毅外长时高度赞赏中国在抗击疫情方面采取了果断、有力的防控措施,付出巨大努力,愿继续向中方提供支持和帮助,开展合作。德国多位政商界代表也在不同场合对中方所作出的贡献表示敬意。德国方面也借撤侨之机,陆续将防疫援助物资运抵中国。而在疫情肆虐德国之际,中国三一集团则紧急驰援德国首批50000个医用级防护口罩,与德国人民共抗疫情。据德媒报道,德国制药企业BioNTech已与我国上海复星医药公司达成合作,合作内容包括BNT162疫苗在中国的临床实验及后续商业化。双方雪中送炭的情谊与务实合作的精神无疑能进一步增进中德两国之间的关系。
2020年欧中峰会将有望为中德(欧)关系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作为下半年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德国希望借此平台协调欧盟各国对华立场,并且与中国进一步商讨区域经贸合作议题。中德两国在维护国际贸易规则、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地区冲突等问题上具有相似立场。本届峰会将是中德、中欧为巩固多边主义的国际秩序的一大重要举措。
总体来说,经贸合作始终是中德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德平衡好合作与竞争关系,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做合作共赢的“引领者”,将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