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时”,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力量。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全国的一面旗帜,培育好、服务好、发展好未来产业,是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持久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于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深圳作为创新之城,肩负着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的重大使命。图为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正在工作。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文|周余义 中国(深圳)betway登陆 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近日,《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出台,提出以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四链”协同为主线,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重点实施“五大工程”,打造“6+5”核心承载区,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梯次发展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八大未来产业,推动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体系。从内容来看,《计划》信息丰富、发力精准,浓缩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功经验的精华,间接给出了开启深圳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门的三把关键钥匙。
一、拓展未来技术应用场景,释放未来产业发展潜力
未来产业是面向未来技术和市场发展需要、具有战略价值和高成长潜力的高科技产业,在当下尚处于孵化期或培育期,存在着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技术和市场发育不成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不完善等不足,需要经过一定周期的培育,才能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将八大未来产业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和空天技术四大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有望在未来5至10年内实现倍数级增长;另一类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和量子信息四大产业,虽然现在规模较小,但经过10至15年的培育,有望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坚力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各种挑战。其中,能否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是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计划》针对这一核心问题提出,到2025年,构建未来技术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应用示范推广,非常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窗口期,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均抢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在此背景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俨然已经成为国家间、城市间科技竞争的一条新赛道。深圳作为创新之城,肩负着打造未来产业策源地、引领带动全国产业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的重大使命。目前,深圳部分产业领域已经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甚至进入“无人区”,但在空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仍然面临着不布局就出局、不争先就落后的残酷考验。构建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将更好促进新技术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精准对接,助力创新成果更加高效地完成市场转化、科创企业更加顺利地打开市场空间,推动相关未来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二、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提升未来产业发展质量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发展,是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功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深圳经验”。未来产业紧贴世界科技前沿,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各类要素、各项服务有极高的要求。
深圳发展到今天,在科技创新领域积累的优势突出,但存在的短板同样十分明显,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大束缚。为此,《计划》直面问题,提出聚焦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施“强基”“突破”“加速”“融合”“汇聚”五大工程,针对五大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各个击破,全面提升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整体效能和竞争力,为深圳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在基础研究方面,《计划》提出实施“基础研究强基工程”,大力开展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基础研究专项,重点开展产业需求导向的科学问题研究,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科学与前沿技术的交叉融合,以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增强未来产业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
事实上,近年来,深圳一直致力于加强基础研究。2020年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就明确要求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2022年,深圳继续安排科技研发资金134亿元,其中投入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资金为65亿元,占比达48.5%。同时,深圳市正在研究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来支持基础研究。按照《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5%-6%,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为5.5%-6%,意味着届时全市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有望达到144亿元左右,充分显示了深圳未来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的决心。
在技术攻关方面,《计划》提出组织实施技术攻关专项,建立“企业界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将更好激发市场在创新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引导作用,促进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有效避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问题。
在成果产业化方面,《计划》紧扣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的核心服务需求,提出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有效提升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服务效能,支撑更多科创企业走出“死亡谷”,进一步成长壮大,成为深圳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计划》还在科技金融、创新人才以及组织、资金、制度、监测等其他方面精准部署,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向未来产业集聚,助力未来产业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打造核心承载区,提升未来产业发展能级
在空间保障方面,《计划》提出以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东部滨海国际生物谷、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和深圳国家高新区南山园区、坪山园区、宝安园区、龙岗园区、龙华园区作为未来产业“6+5”核心承载区,通过布局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聚集一批科技型企业,打造未来产业集聚创新发展高地。
可以看出,上述空间均是深圳重点打造的头部产业平台和战略创新平台,是深圳集聚核心创新资源、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参与全球产业竞争与合作的核心支撑。有了这些高水平的核心载体赋能,深圳未来产业发展前景可期。
例如,光明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将实施大科学装置群带动战略,高标准推进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及应用研究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借助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打造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细胞与基因等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将充分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全面对接国际科技创新规则制度,打造开放式、国际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要素,打造量子信息、细胞与基因、区块链等未来产业发展引领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将重点抓住“扩区”机遇,依托会展新城及海洋新城片区、机场及周边片区、宝安中心区及大铲湾片区、蛇口及大小南山片区等拓展空间,有效注入数字科技、海洋科技、航空航天等科技元素,协同推动区块链、深地深海、空天技术等未来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创新活力与发展能级双提升。
未来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未来时”,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力量。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全国的一面旗帜,培育好、服务好、发展好未来产业,是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持久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于深圳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32)
本项目通过在优化东莞区域创新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平台和重点科技项目、加强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和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格局等领域开展研究,提出了推动莞港澳科技合作的重点抓手与具体措施,以构建莞港澳科技合作新格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