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菁 中国(深圳)betway登陆 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统计学硕士
深圳是位于南海之滨的超大城市,是我国距离深海最近的经济中心城市。深圳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快速发展,是一个不断近海亲海、向海发展的过程。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201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以及《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正式迈出。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出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等举措,再一次将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作为特区未来发展的战略部署。
一、海洋是深圳城市的“蓝色血脉”
深圳拥有114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260.5公里的海岸线,共有56个沙滩、51个岛屿。深圳丰富的海洋资源决定了深圳的城市文化即是海洋文化,1700多年的郡县史、600多年的南头城史、大鹏城史和300多年的客家人移民史汇聚成了丰富多彩的深圳文化。例如,以大鹏所城、南头古城为代表的文物古迹和特色文化街区,以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为代表的主题博物馆,以沙头角鱼灯舞、大鹏山歌、南澳舞草龙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深圳海洋城市文化的标志物。这些蓝色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深圳城市的蓝色性格和海洋秉性,成为深圳重要的城市基因之一。
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一张世界名片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一个综合性、战略性、高层级的城市发展定位。综观全球城市体系,70%的大城市集中于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前10大世界级城市中有8个是依托港口的海洋城市(除北京、巴黎外),这些城市普遍经济发达、综合实力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大,牢牢占据世界城市的第一序列。因此,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并非一个城市的领域性、局部性发展目标,不仅要求个别领域、少数产业具备发展优势,而是要求经济、科技、社会、生态、文化、制度等全方位高水平发展,对于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全面的深远影响。
从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全球领先的海洋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具备海洋航运服务中心、海洋产业聚集中心、海洋科技教育中心、海洋文化交流中心等特点。首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必须是一个全球性城市,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具有引领性与影响力。其次,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必须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是具备枢纽功能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最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还必须是一座滨海城市,以海洋资源作为基础,进行深度和广度开发,充分体现海洋核心竞争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实力较强的海洋经济结构、海洋文化特色和海洋城市品质。
深圳具有天然的滨海区位优势,位于全球海域亚太主航线重要节点,是对外开放融入全球价值链的中心节点。作为我国南方沿海的中心枢纽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充沛的科创活力,在海洋经济、产业、科技领域都起到引领作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核心是全球影响力和规则、标准的对外输出,深圳正是国内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海洋中心城市的最佳选择。
三、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深圳的战略方向
海洋经济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体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应用场景。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海洋经济2030》预测,到2030年全球海洋经济将达到3万亿美元。海洋经济蕴藏巨大发展潜力,向海发展、以陆带海、陆海统筹的发展方式,必然是深圳摆脱空间和资源紧约束,克服发展瓶颈的重要选择。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国家对深圳的战略要求,也符合深圳城市底色和内涵,是挖掘深圳未来发展潜力的正确方向。从深圳自身发展来看,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既是深圳加快转型升级、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培育新的发展优势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充分利用资源禀赋,发挥区位、产业、科技等方面综合优势、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
在未来发展中,深圳应更加重视海洋产业的集聚融合、重视自由创新的城市环境、重视海洋科研教育和人才培养。实现海洋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是提升海洋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关键,通过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吸引世界范围的优质资源加速集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进而增强海洋经济发展能级,是新加坡等世界先进海洋中心城市的成功之道。宜居宜业是海洋中心城市的普遍特征和魅力所在,依山临海的城市规划、开放的文化氛围,会吸引大量投资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富有激情的年轻人,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海洋科技和海洋产业发展,离不开海洋科研和海洋人才的强力支撑,深圳想要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升级,也要把海洋科研机构和人才战略的升级作为重点任务,积极争取国家海洋实验室和国内外海洋高端科研机构落户,延揽更多海洋领域高端人才。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