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群星闪耀时——深圳打造世界科学家之城的路径探析

作者:彭晓钊

时间:2023-10-26 15:45

2971

QQ截图20231127155350.png

创新是深圳的基因和灵魂,如果以创新的链式特征对深圳进行解析,正是利用外源性技术填补“0-1”原始创新短板,以企业干中学实现“1-100”技术应用创新,绑定全球化市场创造“100-∞”规模效应极大化。然而,面对大科学时代跨领域多主体开放式创新要求,中美科技竞赛下外源性技术获取路径受阻,越来越多创新步入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明确路线的科技高原,深圳未来已再难延续“两头在外”的创新模式,既要保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优势,提升创新后端成果“密度”,更要强化由科学家群体带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广种奇收”,提升原始创新前端“浓度”。

一、群星何以闪耀: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

放眼世界大舞台,某个时代以某个事件在某个领域夺人眼球的城市不胜枚举,唯有奉科技为圭臬、以创新为动力、给予人才最大尊重和包容的佼佼者才能穿越周期起伏和时代变迁,闪耀恒定不灭的星光。

法国格勒诺布尔:为科学家筑造的创新中城。格勒诺布尔毗邻法意边境,并不具备传统大都市区位和资源集聚优势,却诞生了施耐德电气、意法半导体等知名企业,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欧洲最神秘的创新之都”。20世纪50年代,格勒诺布尔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路易·尼尔教授等人建议下,开启了赶超巴黎的科学筑城之路。数十年间,格勒诺布尔入驻了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建成了以高通量核反应堆、欧洲同步辐射装置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科学装置集群,聚集了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军的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团队,在基础研究领域展现出超强实力,跃升为国际一流人才和科技高地。

比利时布鲁塞尔:物理学界“梦之队”的缔造者。布鲁塞尔是世界科学盛会——索尔维会议的常驻地。前几次索尔维会议适逢20世纪初物理学和化学大师辈出之时,见证了一系列划时代科学成果的产生,尤其是1927年第五届会议开启了玻尔-爱因斯坦量子力学大辩论,让布鲁塞尔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篇章。进入21世纪,索尔维国际研究所以设立国际物理、化学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方式,邀请国际知名科学家合作开设大师班,向来自欧洲各地的博士生、博士后及青年科学家授课讲学,讨论最前沿的物理与化学问题,在顶级大师与新生代学者之间建立起新型“师徒关系”,强化了布鲁塞尔作为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的独特地位。

瑞士日内瓦:“科研圣地+艺术高地”的有机生命体。二战后,为摆脱科学家向美国外流趋势,欧洲在日内瓦密兰地区筹划设立核子研究中心实验室,之后建成了大型强子对撞机、质子同步加速器、超级质子同步加速器等多个大科学装置,聚集了全球约七成的粒子物理领域顶尖人才。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不仅关注科学家本人,也为其家庭量身定制硬件设施和软性服务,形成了“研究所+实验室”“商务办公+酒店住宿”“科普旅游+商业服务”三大板块。此外,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还发起了“碰撞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计划,邀请全球各领域艺术家与科学家共同工作,助推科学与艺术碰撞融合,从不同维度上激发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突破。

美国硅谷:拥有改变世界力量的创新者联盟。硅谷是全球知名的科技产业高地,也是全球公认的高水平人才集聚地,诞生了许多世界级企业和企业家。硅谷的兴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决定创办工业园区,鼓励在校师生创业或到企业任职,并将创业或企业工作经验带回校园,打破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界限。20世纪60—70年代,供职于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的年轻科学家与工程师,在创办仙童半导体公司之后,又创立了英特尔、AMD等多家极具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其中不少成功企业家、科学家与工程师又摇身一变成为风险投资人,助推了后续一轮又一轮的创新创业浪潮。

二、深圳何以追光:为科学家创造一片自由天地

根据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联合发布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深圳上榜科学家超500人,较之过往已有长足进步,但相比领先仍有不小差距。对深圳而言,如何建设世界科学家向往之城、理想之地,是新命题也是必答题,是进行时更是未来式。

启示一:打造“南来北往”科技特区。针对世界经济与技术中心从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转向多极化发展趋势,建议选取河套、前海等设立“全球科技特区”,借助港澳中外“超级联系人”角色,率先推进对接“全球北方”科研制度性开放和联通“全球南方”科技要素流动政策,发起旨在解决人类重大发展问题、开放南北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大科学计划,建立瞄准科学前沿领域、覆盖全球南北地区的科技情报收集体系,打造“无国界化”科技合作平台和人才枢纽。

启示二:浇灌未来科学家“创新雨林”。资料显示,球诺贝尔奖得主做出代表性成果的平均年龄是37—44岁。建议聚集脑力、精力和创造力处于巅峰期的青年科学家群体,参照德国洪堡基金会设立青年科学家发展基金,邀请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等国际科学大奖获得者开设面向青年科学家的大师班,高规格举办“青年科学家50²论坛”等国际学术会议,以信任为基础扩大青年科学家“人财物”决定自主权,最大化给予其从事科学研究的支持和空间。

启示三:欲善“科学之事”必利“科学之器”。大科学装置为科学家发现自然规律、发动技术革新、发明思想理论提供了极限研究手段,让科学探索和科技创新走得更久更远,是建设世界科学家之城必不可少的要件。建议设立大湾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决策机构,联动粤港澳科研力量推动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布局及共享共用机制建设,加快建设以鹏城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科学实验室体系,打造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战略科技“硬核基座”。

启示四:撬动市场力量的“科技支点”。借鉴硅谷打破“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界限的经验,建议大力建设一批“产管学用”共同参与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领军型科技企业牵头组建科研机构、聘请使用“科技副总”和首席科学家,加强本地高校及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专业服务机构建设,搭建“科学家+投资人”双向路演和成果孵化平台,将科学家的硬核科技、企业家的成熟市场通道、投资人的雄厚资本深度有机融合。

启示五:“聪明大脑”离不开“有趣灵魂”。抓取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形成的共性规律,核心要义之一是尊重科学家异于常人的特质和无异常人的追求。建议加快建设中英文双语通行、与国外相差不大的高水平科学家社区,匹配国际化医院、学校、运动、购物等各类生活服务设施,为科学家营造无后顾之忧的创新软环境。以文化艺术装置、文化艺场馆、文化艺术活动为媒介和场景,吸引各领域艺术家与科学家交流对话,创造科学与艺术互为启发的创新交流空间。

推荐阅读

  • 综研观察

    数字经济的创新方式及深圳发展路径 2023-11-11 15:06
  • 综研观察

    中央金融工会会议“定调”,深圳如何做好科技金融文章?——基于中国城市科创金融指数(CCSTFI)评价 2023-11-08 14:50
  • 综研观察

    当创新之城遇上东方之珠 ——深港共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路径构想 2023-09-27 16:11
  • 综研观察

    大国崛起的“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2023-07-05 16:33
Baidu
map